上个世纪50年代之后,在亚洲和欧洲都有一个国家的经济以非常迅猛的速度增长,跃居世界强国。这两个国家分别是日本和德国。德国和日本都是二战之后兴起的工业大国,一直以质量过硬的精密工业制品闻名全球。
从深层看,两国都以制造业制成品出口见长,且其生产体系也有不少相似之处:两国经济中都存在一些大工业联合体,它们之间相互参股,背后有大银行的支持。这一产业组织保证相关产业上下游之间的紧密合作,有利于协同创新和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两国都致力于建立严格的工业标准与质量保证体系。1960年—1980年,德日在汽车、家用电器等领域的国际竞争中,全面战胜生产标准化大众产品的美国,而日本企业依靠瘦身管理和灵活的员工作业协调在生产高质量系列消费品方面则更胜一筹。
但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德国的国际竞争力持续提高,日本却经历了“失去的十年”,至今仍没有完全走出经济低谷。曾经如日中天的日本制造业虽在一些领域仍然占有领先地位,但在汽车(特别是高档轿车)、机械制造、电气设备、化工等制造业关键部门与德国的竞争中处于劣势。2012年,德国的货物出口为1.5万亿美元,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40%,占世界总出口的9%,2011年日本货物出口则约9000亿美元。
德国制造业在与日本竞争中占得先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首先,德国经济政策采取了正确的措施。德日经济都受益于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汇率安排。然而,德国从上世纪70年代起放弃与美元的固定汇率,使德国马克逐渐升值,同时,通过鼓励结构转型和创新来保持竞争力,使企业尽快摆脱了对本币低估的依赖。而日本却迟迟不愿主动对汇率进行调整。上世纪末,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遭受巨大打击,增长停滞与通货紧缩使企业结构调整举步维艰,并制约了其制造业发展。
上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兴起,发达工业国的制造业面临低工资国家的竞争压力,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开始将制造业转移到低工资国家,将经济增长的重心放到金融等服务行业,造成产业“空心化”。而德国政府、工业界和产业工会却在坚持发展制造业方面高度一致,并通过技术创新使德国制造业的产品进一步呈现出专、精、特、高等特征。这在当时看上去有些保守的决策,今天看来十分具有前瞻性。如今,德国生产的螺丝有成千上万种规格,工业用插头可适用于上千伏电压且耐耗.德国制造成为专业品质、上乘质量的代名词。
其次,适应全球化,德国制造对自身生产体系作出适时调整。德国大工业企业如西门子、大众集团都调整了内部结构,把亏损的部门坚决处理掉,积极采取国际化战略,为世界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德国大银行也放弃了对大工业企业集团的股份,将它们推向资本市场。由于德国“双元制”的职业培训体系与日本主要依靠企业内部培训的体系相比更有效率,德国的劳动力市场也更有效率,而当前日本雇员终身制却面临挑战,并因没有专门的职业技能很难适应工作的流动。
虽然两国都比较重视企业之间的合作和联合,但是,德国企业间的联合是地方性的产业集群,往往由地区性的工商会、行业协会等组织为纽带。它们是开放型的,对供应链的重组比较灵活,而日本式的企业联合往往是家族式的,结构比较紧密,一旦外迁就要总装厂、供应商以及销售商共同行动,对全球化生产体系适应性不够。
再次,德国政府和企业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机械制造领域优秀的中小企业是德国制造的中流砥柱,它们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所在行业细分市场上的佼佼者,善于对自身产品和流程工艺进行持续的革新,并拥有一批掌握技术诀窍的手工艺超群的工人。德国机械制造领域出口产品虽然份额不大,但是种类非常多。相比而言,日本产品的竞争力(以世界市场份额来看)集中在几个领域和产品上,如家电等。德国国家创新系统也有一系列机制协助中小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德国政府还发布了“能源转向战略”与“2020年高科技战略”,为德国经济和德国制造下一步的发展指明方向。
【编者按】德国和日本的崛起是二战之后,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19世纪80年代开始,德国成为电气和化工为标志的“新工业”的引领者,其后取代英国,成为世界最大工业进出口贸易国家。而日本后来效仿德国,很快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压铸及铸造行业的专业展览会——2015广州压铸展将于2015年9月15日-17日盛大揭幕,展馆位于广州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展馆”,主办方是广州光亚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这次展会的展品系列非常齐全,涵盖压铸及铸造行业的每一分支,包括铸件及锻压件、压铸设备、压铸原材料及辅料、压铸模具及技术、铸造设备及工业炉、锻压设备及技术等,吸引了来自于13个国家和地区的360家参展商和近20000名专业观众,为压铸及锻压行业提供了一个权威、专业、高效的贸易开拓和交流推广的平台。可直接咨询86 20 29810055获取参展详情!
猜您还喜欢: